发布时间:2022-12-09 浏览次数:40

2022年12月5日中午,人文与传播学院于综合楼404顺利举办教学午餐会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民国上海公所善堂的变化与传承——以上海四明公所、浙绍公所永锡堂为中心 ”,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人文分中心主任厉国刚老师主持,特邀历史系讲师邵钢锋主讲。人文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鲍伟老师,以及各个系近20位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s1.png

邵钢锋老师聚焦民国时期上海与宁绍地域的集团运柩回籍事项加以历史性考察,解剖集团运柩回籍事项的社会结构、规程及协作机制。由此反观集团运柩回籍的基础条件、区域背景及基本动因。

s2.png

邵钢锋老师的精彩演讲也引发了老师们的思考。其中张雅娟老师提问道:“上海钱庄与山西票号有什么异同点?” 邵钢锋老师认为两者之间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山西票号后期随着清政府的没落而逐渐衰败,而钱庄依靠是外国商人,其运营机制较为灵活。 

s3.png

随后姚凯波老师类比传播学当中的“意见领袖”与会所中的会长,提问:是否会长拥有较大的话语权而且其属于继承制?邵钢锋老师对此作了回答,旧社会中的会长这一职务比现代的会长权力要大得多,其次“会长”并不是父承子继,更多的是看个人实力。

s4.png

厉国刚老师也发出了自己的疑问:过去基于“地缘”形成的“同乡会”发挥着很大作用,现在这样的一种组织是什么样的状况,又是什么因素造成“同乡会”权力的逐渐式微?邵钢锋老师答到,新中国成立后对这些组织进行了取缔,总的来说政策与制度性等因素造成了这些组织的落寞。不过,这些组织在今天依然以某种方式存在,现在称为“联谊会”、“校友会”或者“商会”。

s5.png

鲍书记在活动的最后进行了总结。鲍书记提到,中国向来注重“落地归根”,研究过去的公所不辞辛苦地将死者进行转运非常有意义。此外,从讲座中了解到过去旧社会中的权力体系很严密封固,因而要对现代社会所创造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心怀感激。鲍书记从本次活动出发寄语人文学科今后的发展,第一是人文学科要不断赋能其他学科,他将人文学科类比为战争中的文化武器,它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第二,人文学科与其他相近的学科不断融合,寻找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点;第三人文学科要不断地“走出去”,积极扩展“校地”合作,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s6.png